Tuesday, May 25, 2010

Confucianism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Confucius: "I made up my mind on learning at age of 15, at 30 be spiritually independent, 40 has no doubt of my life, 50 realize the purpose I came into life, 60 no words would offend my ear, 70 going anything with my mind and not crossing the line."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Confucius: who over 40 years old still can not earn a good name in the circle of friends or community should call the end of his life.


北宋初年的宰相趙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絕不是一個學問家。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才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樣震聾發聵的名言傳世。

《論語》一書影響之廣,一為“治天下”之意識深得士子之心。《論語》一書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自戰國初年成書以后,在儒家經典中並不佔重要地位。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定《詩》、《書》、《禮》、《易》、《春秋》為儒學“五經”﹔到了東漢因倡導孝道,在“五經”之外又加上《孝經》和《論語》,變成了“七經”,這是《論語》第一次躋身於“經”﹔到唐代變化較大,除了《詩》、《書》、《易》不作變動,將《禮》分作《周禮》、《儀禮》和《禮記》,另加《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稱作“九經”,《論語》未被列入﹔到唐文宗太和年間,在“九經”的基礎上增加了《論語》、《孝經》和《爾雅》,稱“十二經”﹔到了北宋年間,又加《孟子》稱“十三經”,《論語》得以保留。——從漢代到宋代,《論語》幾次作為儒家典籍躋身“經書”之列。

但是,即使同樣是“經書”,也要依照篇幅長短劃分等級,《論語》因其篇幅過短,隻被看作是“小經”,所謂“小經”就是“大經”的輔助讀物,而更多的時候,《論語》是被當作“經”之下的“傳”或“記”來看待的。所以,《論語》一書長期作為婦女兒童啟蒙課本使用,唐代墓志記載不少婦女居家“常讀《論語》”,杜甫在其《最能行》一詩中寫道:“小兒學問止《論語》,大兒結束隨商旅。”詩中講的就是這種情況。直到五代后期,趙普在滁州鄉下對村童教書,授課范圍想必不出《論語》,自己隻知道《論語》,也就不足為奇了。

  《論語》地位的真正提高,是在南宋時期。理學家朱熹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抽出,連同《論語》、《孟子》合稱“四書”,並為之詳作“集注”,影響深遠,《論語》歷史性地提升到“大經”的地位。到元明清三代,“四書”完全取代了“五經”,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論語》也成了士子必學之書,所以趙普這句話備受學子關注。

  其次,儒家倡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要學以致用﹔要為帝王師,主張“格君心之非”。南宋時期的事功學派堅守了這一點,贊賞“勃然有以拯民於涂炭之心”,主張以天下為己任。后世對這種天下意識得到了很好的繼承,這正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一大優點。所以,趙普的“治天下說”能夠引起士人的強烈共鳴。

  綜觀趙普個人的“功名事業”,可謂隆隆其始而未能克終,而他“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牢騷不平之語,反倒成了“千古名言”!其中奧妙,耐人玩味。

If you want to be a trash Chinese dare to leave your comment here without any linked website of yourself, dare you leave your contact email address here for me to visiting your site to Fuck You.